轉載:30 天合成 BASS 音色設計手冊(一)

有在使用Xfer Records – Serum的朋友注意了~

  • 文:Cymatics
  • 譯:DubThug from iKnowMusic
  • 校對與編輯:Sing T from iKnowMusic

介紹

如果問有哪些技能可以永久的改變您音樂創作的模式(或流程),那麼「Sound Design」(音色設計)必然是其中一員,它同時也是小白通向大師的最大的挑戰之一。

剛剛開始嘗試學習「Sound Design」(音色設計)時,在當今的環境下確實沒有太多高質量的課程或者教程去學習,其中大多數帶有實驗性或存在錯誤。

所以為了能切實的幫助大家學習這項技能,我們決定撰寫這本《三十天合成BASS音色設計手冊》。

我們在與社區內的2471名Serum用戶做了直接溝通,並找出他們在使用該軟件時所遇到的困難及需提高的努力提高的相關技能,並基於此構建了我們循序漸進式的學習流程。

介於以上努力,我們發現通過深刻學習在音色設計中所用到的的每一個細小元素,並以此作為目標訓練,可以實現三十天內顯著提高您的音色設計技巧。

這其中包含諸多內容,從最基本的「FM」(頻率調制)合成原理、「FM」合成技術對聲音的影響、如何選擇「Wavetable」(波表)、合成Bass音色設計的精髓等等。

另外,我們也花了數周的時間,為您準備了24個Serum音色設計練習視頻教程,以保證您方便直觀的快速學習。

第一周: 如何學習晦澀難懂的FM合成技巧

譯者補充:「FM」全稱為「Frequency Modulation」 (頻率調制),為後文行文方便我們均簡稱「FM」。

在當今的音色設計中,「FM」(頻率調制)可能是您所要掌握的技能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該合成技術始於80年代雅馬哈所設計的第一代數字合成器,他被當今專業Bass型音樂製作人所廣泛運用,其所產生的特殊音響效果是通過別種調制手段很難模仿與獲得的。

在「FM」(頻率調制)合成當中,其中一個「Oscillator」簡稱「OSC」(振蕩器)我們從功能上視其為「Carrier Oscillator」(載波振蕩器)。它所產生的「Carrier Wave」(載波 )被另一個「OSC」(振蕩器)產生的信號所調制,我們稱其為「Modulating Signal」(調制信號)或「Modulating Source」(調制源)。我們能獲取什麼樣的「Harmonic」(諧波),完全取決於載波和調制信號之間的「Harmonic Relationship」(諧波關係 )。

當調制信號改變一個「Octave」(八度)或一個「Semitone」(半音)時,與之對應的載波振蕩器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諧波,(此過程是非線性變化的,每當增加一個半音,諧波的構成也將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以此完成對聲音的重塑。

「Xfer Serum」 針對「FM」(頻率調制)合成方式的豐富度上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首先,我們來一個做最基本的「FM」合成操作,把您「OSC A」(振蕩器A)的「Warp mode」(即為圖中紅色框選位置,可理解為對聲音的扭曲、彎曲、調制模式)選為「FM(From B)」。

從現在開始您可以把「OSC B」(振蕩器B)的「Level」(音量輸出)關掉,因為我們現在把它視為「Modulating Source」(調制源)(既其產生的信號僅作為控制「Carrier Oscillator」(載波振蕩器)的控制信號,無需發出聲音)如果把他的「Level」(輸出)打開大多數情況下會讓發出的聲音變得模糊、渾濁。

因為「FM」合成通常會產生非常豐富的「Harmonic」(諧波),所以選擇「Waveform Shapes」(波形)的時候盡量選擇簡單的,因為越複雜的波形通常被「FM」後聽起來並不那麼棒,而且極易產生不和諧、刺耳、無法確定音高的聲音,甚至會直接產生噪音。

另外一個您需要瞭解的是,不同的波形搭配在一起後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是如何的。以此分析出不同的波表的搭配關係,這樣可以幫助您快速找到目標音色的波形搭配方案,來提高您的音色設計效率。

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我建議您可以從「Analog」(模擬)菜單下這些「Basic Waveform」(基礎波形 )開始著手,多去嘗試這些基礎波形,諸如「Sine」(正弦波)「Saw tooth」(鋸齒波)「Square」(方波)。以瞭解他們之間不同的「Harmonic」(諧波)關係。

還有需要您牢記在心的是,「FM」合成是十分「敏感」的,即使變量做出很小的變化,也會使結果變得無法預料。所以,我們需要一點一點的將「Waveform Shapes」(波形)從簡單向複雜化推進。可以將 「Modulating Source」(調制源)的波形通過不同的音高、「Octave」(八度)與「Warp mode」(聲音的扭曲/彎曲/調制模式)將其逐漸複雜化,而讓「Carrier Wave」(載波)保持相對基礎的波形,諸如正弦波、方波、「Triangle」(三角波)等等。

您會驚奇的發現,您僅僅是使用這些基礎波形也能產生如此豐富多彩的效果。而且全世界諸多著名的音色設計大師也曾談到,他們那些最華麗最清晰的音色皆源於這些基礎波形。

然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的去嘗試更加複雜的「Wavetable」(波表),當您覺得自己有信心做好一些最基礎的「FM」(頻率調制)合成的時候,那就是嘗試使用來自於「Spectral」(頻譜)與「Digital」(數字)選項下的那些相對複雜的波表文件的時候了。如果您想擴充您的「裝備庫」的話,在這裡我們會向您提供由我們整理好的免費波表文件包,下載地址如下: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hsMWUpu

密碼:0rmv

第一周:

重點提示:儘管可能違背您以往的音色設計常識,但在這第一周的學習中絕對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Filter」(濾波器)。其目的是讓您更加切實體會到「FM」(頻率調制)所帶來的聲音效果。使用「LFO」(低頻振蕩器)(注意:其波形使用基礎波形即可,默認為‘Triangle’(三角波))或您的鼠標去調整「FM」的「Amount」(調制量/深度)。在您練習的過程中把那些您認為好聽的音色保存為「Preset」(預製),以便在第二周的學習中繼續使用。

第一天:用「Sine」(正弦波)做最基本的「FM

最初的時候,「FM」合成只使用正弦波。所以我們先把「Carrier Oscillator」(載波振蕩器)與「Modulating Source」(調制源)均選為「Sine」(正弦波)。

接下來,您可以在軟件中按照前文的步驟開始嘗試「FM」合成,在這個嘗試的過程中,除了調整「FM」的量之外,同時也要調整「Harmonic Relationship」(諧波關係 )。

去測試一下,調制源與載波振蕩器處於頻率相近或相差甚遠的情況下,分別會得到哪些不同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分別對調制源或載波振蕩器的進行「Octave」(八度)量級的增加與減少試聽效果,或將將量級改為「Semitone」(半音)瞭解一下效果上會做什麼樣的變化。

關於這部分的視頻教程,請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進行觀看:

核心貼士:在調制源上使用「Fifth」(相對載波振蕩器的五度,即提高7個半音)關係所產生的聲音通常是很棒的,尤其是針對「Dubstep」和「Bass House」的「Bass」低音聲部。

第二天:在「Modulating Source」(調制源)上使用「Warp Mode」(聲音扭曲/彎曲調制模式)

在 「Modulating Source」(調制源)上大膽的去嘗試使用不同的「Warp Mode」(聲音扭曲/彎曲調制模式),並記錄下每種不同的模式給「Carrier Oscillator」(載波振蕩器)的影響,並思考這些影響是如何施加的。

關於這部分的視頻教程,請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進行觀看:

核心貼士:我個人在做「FM」合成的時候,最喜歡使用的「Warp Mode」是「SYNC」(同步)和「Bend」(彎曲)調制。另外您也可以嘗試一下「Flip」(極性反轉)和「Mirror」(鏡像模式) 相信也會讓您獲得驚奇和有趣的結果。

譯者補充:

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學習「Warp Mode」(聲音扭曲/彎曲調制模式)簡單給大家說明一下前文中提到的四種相對基本的「Warp Mode」。

「SYNC」(同步):在「Serum」中使用的是「Self-Sync」(自同步),其原理為保持週期長度不變,以更快的速度循環播放「Wavetable」(波表),以此來得到一個聽感接近共振峰不斷像高頻移動的音響效果(我們會聽到聲音變的越來越尖銳, 高頻越來越多)。等同於我們在傳統的「SYNC」(同步)中從振蕩器頻率高於主振蕩器的效果。

用更為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在一個固定的週期內讓「Wavetable」(波表)多次的循環播放,這樣聲音的基礎頻率沒有改變,音高也就沒有改變,但「Harmonic」(諧波)的成份會隨著「Amount」(調制量/深度,也就是波表循環播放的頻率)的增大而逐漸擁有越來越多的高頻。

在這一調制過程中我們唯一可以調整的是「SYNC」(同步)的量,它和最終生成的效果有著嚴格的數學關係,如果想瞭解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參考一下相關與合成器同步這方面的資料。

「SYNC」(Window Full)和 「SYNC」(Window 1/2)這兩種均叫做窗口同步,其實就是在「Self-Sync」(自同步)的基礎下在前後加了淡入淡出使整個聲音聽起來更順滑、柔軟一些。

「Bend」(彎曲):顧名思義就是將「Waveform Shapes」(波形)的形狀進行彎曲,其模式有三類為「Bend +」 、「Bend –」 、「Bend +/-」。

「Bend +」就是把波形向內擠壓、彎曲。 

「Bend –」就是把波形向兩邊抻拉、彎曲。

「Bend +/-」 則是把上面兩種調制結合在一起極左為「Bend +」 極右為「Bend –」 正中間位置不做任何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Amount」(調制量/深度)控制的是「Bend」(彎曲)的程度。

「Flip」(極性反轉):該模式就是將 「Waveform Shapes」(波形)進行極性反轉,即將波形的相位反轉180°,也稱為相位反轉。

在這個調制過程中「Amount」(調制量/深度)控制的則是相位反轉發生的位置,當「Amount」(調制量/深度)到達50%的時候正好將原波形反轉180°,到100%的時候回到初始位置(或反轉360°)。

「Mirror」(鏡像):顧名思義就是把整個波形以中心點為界限垂直切開做鏡像對稱,會帶來一種八度疊加的聽感。

在這個調制過程中當「Amount」(調制量/深度)到達50%正好是該波形以半個週期非分界線做鏡像對稱,「Amount」(調制量/深度)大於或小於50%時則是鏡像的對兩邊的波形做「Asym +/-」(非對稱)調制。

第三天: Remap Warp Mode(重映射聲音扭曲調制模式)

理解並掌握「Remap Warp Mode」(重映射聲音扭曲調制模式)將會是提升您音色設計水準的重要手段之一。將「Modulating Source」(調制源)的 「Warp Mode」模式選成「Remap 1」(重映射 1),然後用鉛筆工具(圖中紅色框選位置)在對話框中重新編輯繪制其形狀,然後去感受與總結,當您做了不同的「Remap」(重映射)之後,聲音會分別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幫助您直觀的理解這看似複雜的「Waveform Shapes Warp」(波形扭曲)。

譯者補充:

在原文中沒有解釋「Remap」(重映射)的概念,在這裡做個簡單的解釋,「Map」(映射)是一個數學概念,指兩個元素的集之間的元素相互「對應」的關係,通俗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每一個A值經過既定算法運算後,會有且只有一個B值與其對應。

即為原來的「Waveform Shapes」(波形)就是我們輸入A值之後的得到的結果值B。「Remap」(重映射)的話等同於改變了A和B之間的運算規則,這樣我們得到的結果值就是全新的B2,那麼我們會得到一個全新的波形。

注意在這個過程中「Amount」(調制量/深度)調整的是對原波形的「Remap」(重映射)影響程度,您可以理解為它是運算規則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它的改變和運算結果是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的或者說它的數值就決定了「Remap」(重映射)是否起作用,0%時「Remap」(重映射)失效,100%時為完全變成您編輯 後的新「Map」(映射)所帶來的結果。關於這部分的視頻教程,請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進行觀看:

核心貼士:當您在做「Remap」(重映射)時,將您的「OSC」(振蕩器)的「Visualizer」(視圖模式,通過點擊您的波形來切換)保持在「2D」界面,這會讓您更清晰的看到「Remap」是如何影響您的波形的。

閱讀 30 天合成 BASS 音色設計手冊系列文章請進入全部目錄查看

文章出處:透過 30 天合成 BASS 音色設計手冊(一) – midifan:我們關注電腦音樂

Categories: production, sound
Q

Written by:Q All posts by the author

analog design digital structure 來自南台灣古都的已婚大叔,喜歡DJ、電子音樂、數位科技、電影、閱讀、旅行、羽球、Camp、吃吃喝喝、貓奴一枚...

say something...